第349章 盐纹译(1 / 1)

盐纹译

第十九道环纹显形时,萧凡正在整理盐田的土壤样本。玻璃罐里的幼鱼突然侧过身,尾鳍上那道淡青色的新纹在日光下舒展,纹路上密布着极细的点,像谁用针尖蘸着盐霜扎出来的。他刚把显微镜对准环纹,罐壁突然蒙上层薄雾,雾里浮出串符号——不是之前见过的星图或文字,是些扭曲的曲线,和盐矿石壁上的刻痕隐隐呼应。

“这符号……我在哪见过。”老张凑过来看,突然拍了下大腿,“盐仓旧址那口枯井!上次清理井壁时,砖缝里嵌着块碎陶片,上面就刻着这玩意儿!”

他们赶到枯井时,徐老人正蹲在井边翻潮信歌抄本。抄本摊开的页上,夹着片风干的比目鱼鳞,鳞上的环纹用红盐描过,第十九道的位置空着,旁边用芦苇汁画着个小小的“译”字。“抄本里说‘青纹藏语,盐译其声’,”老人指着井壁,“刚才井里冒白雾,砖缝里的陶片自己掉下来了,你看。”

井边的泥地上,躺着块巴掌大的陶片。陶片边缘残破,正面刻着和罐壁雾纹一样的曲线,背面却有三行规整的小楷:“盐有语,藏于纹,青纹现,需以稻灰引之。”字迹末尾沾着些金黄的粉末,萧凡捻起一点闻了闻——是盐稻穗的焦香,和七星灶里的灰烬味道一样。

“稻灰引之?”小女孩抱着玻璃罐蹲在陶片旁,罐里的幼鱼正用头蹭第十九道环纹,环纹上的细点突然亮了,像撒了把碎星,“是不是用晒焦的稻穗灰?”

徐老人点头,从背篓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去年晒干的盐稻秸秆,烧成灰后呈淡金色,带着股清甜的咸香。他往陶片上撒了点稻灰,陶片上的曲线突然泛起红光,像有血流过纹路,那些扭曲的曲线慢慢舒展,竟变成了连贯的星轨图,轨旁标注着七个极小的“灶”字。

“是七星灶的星轨!”萧凡盯着星轨末端,那里有个红色的圆点,位置不在盐田,也不在盐矿,而是指向红树林外的浅滩——那里是比目鱼群常年聚集的地方。“环纹里的符号,记的是鱼群的位置?”

他们往浅滩走时,潮水刚退到一半。滩涂上留着密密麻麻的鱼印,大多是比目鱼的尾鳍痕,印子里凝着层白盐,晒干后变成细小的星点。老张弯腰扒开一处鱼印,底下的泥里嵌着颗透明的盐晶,晶体内的星图正在旋转,旋转的方向和陶片上的星轨完全一致。

“这盐晶是鱼埋的?”老张把盐晶递给萧凡。萧凡放在手心,晶体温热,像刚从活鱼身上取下来。他突然想起玻璃罐里的幼鱼——第十九道环纹亮的时候,罐里的红盐水温度也升高了些,当时只当是日光晒的,现在才觉得或许另有原因。

浅滩中央有片凸起的礁石,礁石上爬满了牡蛎,壳缝里嵌着些褪色的麻布碎片。小女孩指着礁石缝喊:“里面有东西在亮!”萧凡扒开牡蛎壳,掏出个青铜小盒,盒盖上刻着条比目鱼,尾鳍处赫然有十九道环纹,最末一道正是淡青色的,和玻璃罐里的幼鱼一模一样。

“这盒子能打开吗?”老张想掰盒盖,却被萧凡拦住。他往盒盖的环纹上撒了点稻灰,青铜盒突然轻微震动,盒盖“咔”地弹开——里面没装盐晶,也没装文书,只有片半干的海藻,海藻上用红盐写着行字:“鱼传盐语,纹为译键,青纹满,需以盐母光映之。”

“盐母光?”徐老人突然想起什么,“盐矿里的盐母不是会发光吗?难道要把这海藻拿到盐母旁边去?”

他们赶回盐矿时,矿洞口的盐霜正在流动,像条红色的蛇往矿道里钻。萧凡举着矿灯往里走,盐母在矿洞深处泛着柔和的红光,晶体内的星图比之前更清晰,星点之间的连线竟和青铜盒里的海藻纹路重合了。他把海藻凑近盐母,红光透过海藻照在陶片上,陶片上的星轨突然延伸出去,在地上拼出个“声”字。

“声?”老张没懂。萧凡却突然听到矿洞深处传来“嗡嗡”的轻响,像有东西在震动。他往声音来源走,发现是盐母旁的石壁——石壁上的盐花正在脱落,露出底下的刻痕,刻痕里嵌着些细小的金属片,像是某种古老的乐器。

“是盐工的传声筒!”徐老人激动地说,“我太爷爷说过,以前盐工在矿里挖盐,怕塌方,就用金属片嵌在石壁里传声,远处的人能听到矿道里的动静。”他用手指敲了敲金属片,“嗡嗡”声更响了,盐母里的星图突然旋转起来,星点落在金属片上,竟发出不同的音调。

萧凡把青铜盒放在金属片旁,盒里的海藻突然飘了起来,悬在盐母光中。第十九道青纹的细点同时亮了,和盐母里的星点一一对应,“嗡嗡”声变成了清晰的“哗哗”声,像潮水在流动。“是潮汛的声音!”徐老人侧耳听了会儿,“这是半月后的大潮声,以前盐工就是靠这预判潮汛,提前准备晒盐!”

那天傍晚,他们把青铜盒带回实验室。萧凡用光谱仪检测海藻上的红盐,发现盐粒的排列规律和比目鱼环纹的细点完全一致——原来第十九道环纹不是记位置,是记声音,每一个细点对应一个音调,拼起来就是潮汛的声音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