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四十年成果(2 / 2)

他们只愿意采众家之所长。

完善自己修炼的武功。

二来就是他们闲散惯了,现在这种日子过三年五载也就罢了,一直过下去是真受不了,自由对他们而言很重要。

这种天天上班的日子受不了。

对此后希也不好强求,毕竟心已经不在这了,把他们强留下来有什么用?

所以只能对他们做出一定限制要求后放他们走,并且要求他们继续完善自己的武功秘籍,完善后要上交研究所。

不然那么多秘籍让他们白嫖了。

一番折腾后,等到研究所创办第五年的时候,研究所里的人不增反减,只剩下原来的一半。其中大部分要么是道士和尚,那么就是各大家族送来的科举种子,纯粹的武林中人,少之又少了。

后希知道,她之前想错了,不是所有练武的都能静得下心来搞研究,搞研究和练武的可能有一定重合,但重合的绝对不多,看来还是得寻找科研人员。

而不是练武的。

练武的有经验不错,但没耐心,没有研究能力也不行啊,没有经验还可以学,没有耐心,没有研究能力没办法。

而且这一情况对后希而言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随着各种秘籍不断外传,不少家族不大愿意把自己家读书种子送来了,而搞科研肯定还是聪明人,远比努力啥的更加重要。

武林中人的不靠谱也显现了出来。

所以后希更得留住读书种子了。

为此她是不得不违背当初禅位之后就不再干预朝政的计划,跑去找她弟弟详谈一番,请她弟弟出了一个新政策。

那就是将研究所与武道司合并,研究所的人都能在武道司担任高位,研究成果等同政绩,如果研究成果比较重要的话,甚至还能封爵等等,吸引人才。

科举为什么能吸引大量聪明人?

无非就是能当官,是吧!

所以在研究所,包括研究学院吸引力降低,新生血液减少的情况下,后希只能将之与升官发财和封爵,靠挂到一起,借政策的力量吸引更多的聪明人。

总不能强制要求某某某入学。

只能靠政策偏向进行引导。

人都是趋利的,没有好处,光讲发扬精神,为了天下百姓啥的那有啥用。

后希自己都坚持不了多少年。

利诱比其他啥诱惑都好使。

随着相关政策新鲜出炉,并且给贡献较大的四位真人都封了伯爵,赏赐千两黄金后,总算又开始有源源不断的聪明人往这汇聚,大大补充了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