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美元资产警报高盛拉响!“逃生通道”规划好了吗?(1 / 1)

8:12,马特贝今天起来晚了,在书房也是一直发呆,弄完早餐,沏好茶,把昨晚写的一章小说发出去之后,才发现8点多了,怎么今天早上的时间过得那么快?

原来是外面那场雨,整个天空都是黯淡的。

这是一个睡觉的季节。

美元指数昨天收98.76,美股小幅下跌,高盛预计美联储将从9月份开始连续三次降息25个基点,若下一份报告中失业率进一步上升,则可能降息50个基点。

这估计是先打预防针了,他们这么做其实就是希望在美国的资金能提前接受这一点,真动手的时候别离开。

但作为投资者来说,有这个信号也许就应该离开了。

为什么?

我们要这么分析,美联储降25个基点,降50个基点,能解决美国的经济问题么?如果解决不了,那是不是还得降?

问题本身不是降息,而是美国经济出现了不可逆的衰退(或美国经济面临增长持续放缓甚至陷入衰退的风险),却还背负着大量的债务,这种情况,美联储降息可能就只能是他们一直要做的事情。

所以他们就会指导高盛这种传声筒,发布预测 -> 引导/锚定市场预期 -> 平滑政策转变带来的冲击 -> 降低资本异常流动风险。

至于能不能做到,可能取决于国际资本是不是足够愚钝,发现不了他们的真实目的。

我们需要更深一层思考:美联储降息25基点也好,50基点也罢,真的能化解美国经济的根本症结吗?当前困扰美国的核心风险,很可能源于增长动能持续放缓(甚至衰退风险上升)与高额政府债务负担日益沉重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如果降息本身无法有效提振增长活力或大幅缓解债务压力(利息支出占财政比例持续攀升),那么反复的降息就可能成为一种“路径依赖”式的应对手段,而非健康复苏的信号。

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通过高盛等具有巨大市场影响力的投行释放预期,引导市场情绪,本质上是一场“信心保卫战”:提前“铺垫”、平滑冲击、稳定资本流向。其目标就是尽可能推迟市场对基本面风险的集中审视,降低货币政策转向过程中资本异常外流的风险。

但这场战役的胜负取决于一个关键变量:全球资本能否被“管理”的预期持续说服,而选择暂时忽略美国经济潜在的、难以被货币政策解决的结构性困境?或者,投资者是否认为其他主要经济体的问题更大? 这是一场信心与现实、相对优势和资金成本的多维度博弈。历史证明,当基本面持续恶化时,预期管理的“魔力”终有失效之时。对于看清这一点的投资者来说,高盛的“预防针”或许正是审视风险、调整头寸的提示音。

全球美元资产的持有者,尤其美国本土资本,深知其所面临的深层结构性风险(增长衰退隐患 + 债务困境)的致命性,对美元资产信心一旦崩溃可能引发的系统性踩踏和资本全面溃逃式外流更是心存恐惧。

然而,作为美元资产持有者,若自身对这种风险的认知不足(或心存侥幸)、对其引爆机制与预期管理的内在脆弱性缺乏深入理解、对美联储“信心保卫战”终有失效之时的警示漠然视之…

那么,无论当前市场表面的安稳是建立在坚实基础之上,还是一场被精心维持的幻影,最理性的选择都应当是未雨绸缪:清晰地规划避险路径(逃离通道),审视头寸转换所需的时间窗口(时间成本),并提前锁定可靠的替代避风港(承接后路)。

这,难道不是守护自身财富在潜在风暴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低生存法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