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猪价火箭式上涨(2 / 2)

清晨五点的北京新发地市场,猪肉批发商老王盯着电子秤上跳动的数字,眉头拧成了疙瘩。前一晚刚以 28 元 / 斤的价格收来的五花肉,今早报价已经涨到 30 元,可来进货的餐馆老板们却捂着钱包犹豫:"王哥,再涨下去,咱这红烧肉都要从菜单上撤了。"

市场角落里,几位大妈围着特价肉摊挑拣带骨的碎肉。"上周还 25 呢,这眨眼就 32 了," 张阿姨把肉掂了又掂,最终只选了一小块,"给小孙子包点饺子,咱老两口就吃素了。" 旁边的李阿姨掏出手机展示社区团购群:"我加了个养猪户的微信,说是直接从猪场买能便宜两块,就是要凑够 20 斤才送。"

这种焦虑在全国蔓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 年 6 月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 2.7%,其中猪肉价格贡献了 1.1 个百分点。超市里,"猪肉太贵" 成了最热门的闲聊话题,有人开始用鸡肉、鸭肉替代,导致禽肉价格也跟着上涨;餐馆里,红烧肉、回锅肉纷纷涨价 2-3 元,有的店家干脆推出 "猪肉替代品套餐"。

在河南农村,养猪户赵大叔的心情像坐过山车。去年非洲猪瘟来袭时,他含泪扑杀了自家 100 多头猪,差点倾家荡产。今年猪价暴涨,他却不敢补栏:"一头小猪苗从 300 元涨到 1500 元,还怕再染病,这风险咱小户扛不起。" 而隔壁村的养殖合作社却在扩栏,戴着口罩的工人正在给新建的标准化猪舍消毒,负责人说:"现在政策给补贴,银行给贷款,就是要抓住这波行情。"

与菜市场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市场的狂热。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大屏上,牧原股份的股价像支火箭,从 2018 年底的 8 元飙升至 2019 年 9 月的 92 元,10 个月涨了 11 倍。深交所里,温氏股份、新希望等养殖股也轮番涨停,连生产猪饲料的禾丰牧业都跟着涨了 3 倍。

券商营业部里,散户们围着电脑讨论 "猪周期"。"我邻居去年买了牧原,现在换了辆新车," 穿格子衫的年轻人对着 K 线图唾沫横飞,"分析师说猪价能涨到 40 元,这股还能翻倍!" 旁边戴眼镜的老者却摇头:"2007 年那波猪周期,我买的新五丰,涨得快跌得更快,最后套了五年。"

机构的研报像雪片般飞来。"猪价上涨周期至少持续到 2021 年"、"牧原股份出栏量有望突破 2000 万头"、"当前估值尚未反映业绩峰值"—— 乐观的预测推动资金疯狂涌入。某公募基金经理在访谈中直言:"我们把养猪股当成科技股来投,这轮周期的利润爆发力远超想象。"

但崔琰在磐石资产的晨会室里,正对着养殖股的估值表泼冷水。"牧原股份动态市盈率已经 65 倍,相当于把 2022 年的利润都提前透支了," 他指着一组数据,"2019 年上半年,机构持仓占比从 15% 升到 45%,散户数量翻了三倍,这时候再追,就是接最后一棒。" 风控总监补充道:"我们监测到,有游资开始通过大宗交易减持,这是危险信号。"

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议题里,"稳定猪肉价格" 成了高频词。2019 年 8 月,中央财政安排 50 亿元资金,用于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农业农村部推出 "生猪养殖贴息贷款",单户贷款额度最高 3000 万元;市场监管总局则严查 "囤积居奇",某知名电商因哄抬猪肉价格被罚款 200 万元。

在河南,"生猪运输绿色通道" 开通,持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运猪车可免费通行高速公路;在四川,政府组织 "猪肉储备投放",每个月向市场投放 1000 吨冻猪肉,平抑价格;在广东,"楼房养猪" 试点启动,利用立体空间解决养殖用地紧张问题,某企业的 18 层养猪大楼可年出栏 100 万头。

这些政策像给狂热的市场泼了盆冷水。9 月底,猪价环比涨幅从 15% 收窄至 5%,养殖股也出现回调。但基层干部小王却有新烦恼:"我们村要建标准化猪场,有几户村民担心污染,死活不让建,这政策落实起来不容易。" 而在证券公司工作的小林发现,老家的亲戚突然都开始讨论 "能繁母猪存栏量",连村口小卖部的老板都知道 "非洲猪瘟变异毒株"。

崔琰的白板上画着完整的传导链条:

供给侧

疫情→扑杀→产能缺口→复养周期(12-18个月)

环保门槛→散户永久退出→行业集中度跳升

需求侧

替代效应:禽肉消费+17%(但替代弹性仅0.3)

消费降级:某超市数据显示低价位冷鲜肉销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