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出手整治(2 / 2)
其三,募兵制下,兵员选拔或更严格,能者入选,可汰除老弱病残,使军队精悍。”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中流露出思索之色。
朱标见状,继而提醒道:“然父皇亦需留意,募兵制虽有上述诸利,然其所需财政支出颇大。
卫所之兵,屯田自给,于财政负担尚轻。
而募兵需朝廷支饷,兵器、粮草等一应军需,皆赖国库。
若推广至各地,所需资费巨甚,恐对国家财政造成重压。
且各地情形不同,推行之时,或遇水土不服之状,还需审慎考量。”
朱元璋听闻,陷入沉思,良久方道:“汝所言有理,财政之事,关乎国本,不可不察。然卫所之弊已深,变革势在必行。此事容咱再思之,需权衡利弊,谋定而后动,既要强军卫国,亦不能使百姓赋税过重,致民生困苦。”
朱标曰:“父皇圣明,关乎军国大政,审慎为宜。儿臣愿随父皇,共商良策,以解当下困境,保我大明昌盛。”
言罢,父子二人又就募兵制推行之可行性,从长计议,反复探讨。
经与朱标详议募兵制,朱元璋已然明晰,此制虽有强军之利,然因财政负担过重,且各地情状各异,暂难遍推于大明诸地。
唯有先行试行,观其成效,再做定夺。
当此之际,朱元璋深知,卫所乱象亟待整治,重中之重,乃撤换那些庸碌无才之军官。
卫所之颓,多因部分军官尸位素餐,既无军事才能,又贪腐成性,克扣军饷、侵占屯田,致使卫所军纪废弛,战力不存。
于是,朱元璋当即降旨,着令兵部会同吏部,速行甄别卫所军官。
详察其军事素养、履职操守,凡才不堪任、品行不端者,一概黜免。
同时,诏令各地巡抚、按察使等官员,协同监察,确保甄别公正,不使有能者蒙冤,庸劣者漏网。
为补卫所军官之缺,朱元璋令广开选才之路,不拘出身,唯才是举。
或于军中选拔作战勇猛、谋略过人之士,或从民间招募熟通兵法、武艺高强之辈。
并设学馆,培养军事人才,以为长久之策。
朱元璋深知,卫所之治,关乎国家安危。此番整治,旨在重振卫所雄风,强固大明国防。
唯有军官贤能,士卒用命,方能保边疆靖谧,社稷安宁。
朱元璋雷霆举措,整饬卫所,严察军官之劣迹,黜汰无能贪腐之辈。
此等声势,如狂风骤雨,震慑朝野。
浙东集团,素怀叵测,欲于卫所乱象中谋利,然见太祖决心坚定,手段强硬,不禁心生畏惧。
深知此时若稍有异动,必遭严惩,自忖难以抗衡,遂不敢贸然出头。
往昔,浙东集团凭借财力,暗图拉拢卫所基层军官,以遂其私利。
今严令之下,卫所上下风声鹤唳,集团之谋难以施展。
故而,浙东集团唯有暂且蛰伏,收敛行迹,沉寂下来,静观时局之变,不敢再有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