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3章 神话(1 / 2)
“8月23日,韩方代表访华。”
“24日,正式签字建交。”
香港分社的办公室,陈奇看着一份文件,问:“首任驻韩大使定了么?”
“不出意外就是张庭延,9月份上任。”
“那台湾‘使...
陈奇坐在办公室里,盯着桌上摊开的调研报告,眉头紧锁。这是一份厚达五十页的材料,里面包含了大量数据、访谈记录和专家分析。虽然内容详实,但他心里清楚,如果直接以这种形式发表,读者的接受度恐怕不高。
“我们要做的是新闻,不是学术论文。”他自言自语道。
门被轻轻推开,于佳佳端着一杯热茶走了进来,放在他桌上。
“你在想怎么开头?”她问。
“是啊。”陈奇揉了揉太阳穴,“如果太学术化,没人会看;如果太故事化,又怕失去深度。我们得找到一个平衡点。”
于佳佳沉默了一会儿,忽然眼睛一亮:“我们可以用‘一个村庄的孩子’作为切入点。”
“哦?”陈奇抬起头。
“我前几天去采访了一位农村出身的大学生,他在省会城市工作了三年,月薪三千,租住在城中村。他告诉我,他老家村里和他同龄的孩子,几乎没人能考上大学,而考上大学的,也大多像他一样,过得并不轻松。”
“这个角度不错。”陈奇点头,“我们可以用这个故事引出城乡差距,再带出教育、就业、阶层流动等议题。”
“对。”于佳佳坐下来,“而且这个故事本身就很真实,容易引起共鸣。”
“那就这么定了。”陈奇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标题??《一个村庄的孩子:城乡差距下的命运分岔》。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了紧张的写作和编辑工作。
于佳佳负责撰写主稿,她将那位农村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求学过程、求职困境一一记录下来,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老李负责城乡差距的数据分析,他从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年鉴中提取了大量数据,对比了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教育投入、医疗资源、人均收入等指标,制作了一张张清晰直观的图表。
小赵和小林则负责采访几位社会学专家,他们分别来自省社科院和一所重点大学,对城乡差距、阶层固化等问题有长期研究。这些专家从学术角度分析了问题的成因,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为报道增添了理论深度。
陈奇则负责统筹全局,同时亲自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题为《城乡差距:一个时代的命题》。他在文章中写道:
>“我们不是在批判谁,也不是在指责谁。我们只是想呈现一个事实:在这个国家的广袤土地上,有人出生在城市,有人出生在乡村;有人从小接受优质教育,有人连基本的教育资源都难以获得。这种差距,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不是一纸政策就能彻底解决。但我们可以做的,是让更多人看见,让更多人思考,让更多人行动。”
文章写完后,他反复修改了三遍,才满意地交到编辑手中。
与此同时,团队也开始策划后续的选题。
“教育公平”是下一个重点。于佳佳已经联系了几所乡村学校,计划下周带队前往实地采访。她准备写一篇关于“乡村教师的坚守”的报道,讲述那些在偏远地区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的故事。
“执法公正”方面,陈奇联系了一位曾在公安系统工作的退休干部,对方答应接受采访,并愿意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资料。这些案例将作为报道的切入点,探讨基层执法中的公正与挑战。
“阶层流动”则由小赵负责,他已经联系了几位来自普通家庭、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年轻人,准备做一组人物特写,展现他们在城市打拼的过程。
整个团队像一台精密的机器,高速运转着。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推进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那天下午,陈奇正在办公室审稿,前台突然打来电话:“陈主编,有人找你。”
“是谁?”他问。
“说是文化局的。”前台声音有些紧张。
陈奇心头一紧,立刻起身迎了出去。
门口站着两位穿着制服的中年男子,神情严肃。
“陈主编?”其中一人开口,“我们是市文化局的,有些情况想了解。”
“请进。”陈奇尽量保持镇定,将他们请进会议室。
两人坐下后,其中一位直接开门见山:“你们最近在策划一个关于城乡差距的系列报道,是吧?”
“是的。”陈奇点头,“我们已经发表了第一篇,后续还会继续。”
“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这篇报道可能带来的影响?”对方语气略带质问。
“我们只是客观呈现事实。”陈奇说,“没有偏见,也没有煽动性。”
“事实是复杂的。”另一位插话,“你们的数据来源是否权威?采访对象是否具有代表性?有没有可能被误读?”
“我们所有的数据都来自国家统计局和地方年鉴。”陈奇沉声道,“采访对象也是真实存在的个体,他们的经历真实可信。”
“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类话题本身就容易引发争议。”对方语气缓和了一些,“你们作为媒体,要有社会责任感。”
“我们正是出于社会责任,才决定做这个系列。”陈奇坚定地说,“我们不是在制造对立,而是希望引起社会的思考,推动问题的解决。”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最后,那位年长的干部点了点头:“你们的态度,我们理解。但请你们务必谨慎,避免引发不必要的误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