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 年 10 月 3 日 时间同步(1 / 1)
【卷首语】
【画面:1965 年 10 月 3 日北京与地拉那观测站,两地的天文望远镜同时对准小熊座 β 星,刻度盘上的 19 时 37 分与机械钟的指针形成重叠的剪影。陈恒的秒表停在 0.98 秒,这个误差值与 1962 年《双轨校时规范》第 37 页的红色印章完全对齐。我方技术员小李的记录纸上线条交错,北京的恒星时与地拉那的平太阳时在坐标(19,37)处交汇,换算误差恰好 0.98 秒。两地的机械钟摆频率均为 19 次 / 分钟,钟摆阴影在地面投射的轨迹形成对称的正弦曲线,周期 37 秒。字幕浮现:当天文观测的星光遇见机械钟的齿轮,0.98 秒的误差里藏着 1962 年校时智慧的跨国延续 —— 这是双轨制对时间精度的历史承诺。】
一、双轨复用:1962 年的校时基因
北京观测站的第 19 台机械钟摆锤振幅稳定在 37 度,陈恒抚摸钟壳上的 1962 年出厂编号 “62-37”,与地拉那传来的钟摆频率记录在示波器上形成重叠的波纹。老工程师赵工展开 1962 年的《双轨校时手册》,第 19 页 “天文观测 + 机械钟” 的操作流程图,与当前两地的同步步骤重合度达 98%,其中 “恒星时换算平太阳时” 的公式,计算误差≤0.01 秒,与 1965 年的实测结果分毫不差。
“1962 年用这方法校准了 37 台钟,最差的误差也才 1.9 秒。” 赵工指着手册里的铅笔批注,“小熊座 β 星的地平高度 19 度时读数”,与北京当天的观测角度完全一致。我方技术员小张对比两地经差:北京东经 116 度与地拉那东经 19 度,换算的时间差 7 小时 8 分,用 1962 年的经度修正公式计算,误差 0.37 秒,与机械钟的走时偏差形成互补。
争议出现在是否启用无线电校时:年轻技术员认为比天文观测高效。陈恒却调出 1962 年的《干扰记录》,第 37 页记载某次无线电校时遭干扰,误差达 19 秒,而双轨制在同期保持 0.98 秒的稳定。“1962 年的教训是,天上的星星比无线电靠谱。” 他转动望远镜的赤纬螺旋,19.62 度的定位与 1962 年的校准记录完全相同,那是当年 37 次观测后确定的最佳角度。
二、天文锚点:星光里的时间刻度
凌晨 3 时 7 分,两地的望远镜同时锁定小熊座 β 星,北京的秒表在星像与十字丝重合时按下,读数与地拉那的记录误差 0.37 秒。陈恒翻开 1962 年的《恒星位置表》,10 月 3 日该星的赤经 19 时 37 分 19 秒,与当前的光电计时器读数误差≤0.01 秒,其中 “大气折射修正值 0.98 秒”,与两地的海拔差(北京 37 米 / 地拉那 190 米)计算结果完全一致。
赵工的烟袋锅在观测日志上敲出点:“1962 年第 19 次观测,就等这颗星到 19 度高度。” 他指着 1962 年的底片,星像移动轨迹与 2015 年的数字记录在坐标纸上形成对称弧线,每小时移动 15 度的角速度,正好匹配地球自转的 19.62 角分 / 分钟。我方技术员小李计算曝光时间:37 秒的底片星像与 19 秒的数字采样,信息重合度 91%,符合 1962 年 “曝光时长≥30 秒” 的质量标准。
最关键的验证在蒙气差修正:北京的气温 19℃对应修正 0.37 秒,地拉那的 25℃对应 0.61 秒,两者差值 0.24 秒,与机械钟的走时偏差完全抵消,最终总误差 0.98 秒。陈恒想起 1962 年的争论:老厂长坚持 “每个修正项都要实测”,此刻的修正值与当年的气象参数表第 19 页完全吻合,“星光不会说谎,但大气会,1962 年早就算准了”。
三、机械校准:钟摆里的时间惯性
北京的机械钟在第 37 次摆动时,摆锤的铅块质量 1.9 公斤,与地拉那钟摆的配重误差≤1 克。陈恒用 1962 年的游标卡尺测量摆长,98 厘米的数值与《机械钟校准规范》第 37 页的要求分毫不差,其中摆杆的热胀系数 19×10??/℃,在 19℃环境下的长度变化≤0.01 毫米。
“1962 年调这个钟摆花了 37 天。” 赵工转动钟壳后的微调螺丝,每拧 19 度,走时误差变化 0.01 秒,与地拉那技术员的操作视频完全同步。我方技术员小张对比两地的钟摆衰减曲线,第 19 小时的振幅衰减率均为 37%,与 1962 年《钟摆阻尼报告》的预测误差≤1%。当北京的钟敲响 19 声时,地拉那的钟声通过电波传来,时间差 0.98 秒,落在 1962 年设定的 “安全阈值”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