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5章 年8月13日(1 / 1)
赵桂芝的小卖部开在红砖楼底,玻璃柜台擦得锃亮,里头摆着酱油醋、电池、创可贴,还有小孩爱吃的橘子糖,用透明玻璃罐装着,阳光照进来,糖纸闪闪发亮。她总坐在柜台后那张藤椅上,椅面磨得发亮,露出里面的藤条,手里攥着本牛皮纸封面的旧账本,笔尖在上面划拉时,眼镜会顺着鼻梁往下滑,她就用手背往上推一把,发出"嗯"的一声。
街坊们对赵桂芝的评价像夏天的云,变得快。三楼的王婶总说她抠门,"上次买袋盐,多要个塑料袋都不给,说'省着点用',你说这人,差那几分钱?"一楼的李大爷却夸她心善,"前阵子我家孙子半夜发烧,药店关门了,她从柜台底下翻出半盒退烧药,一分钱没要,还嘱咐咋吃。"赵桂芝听了这些,从不搭腔,只是低头扒拉算盘,算珠噼啪响,像在回应什么。
那年冬天来得早,雪下得急,压塌了顶楼张奶奶家的煤棚。张奶奶颤巍巍地来买火柴,嘴里念叨着"煤湿了,点不着",赵桂芝从柜台后站起来,拍了拍围裙上的面粉——她刚在里屋烙了饼,"张婶,你等着。"转身进了里屋,出来时手里拎着半袋劈好的柴,"先拿去引火,我让我家老周待会儿过去看看煤棚。"张奶奶要给钱,她往回推,"快拿着吧,冻坏了可咋整。"这事传到王婶耳朵里,又说"肯定是柴快发霉了,才给人家",赵桂芝听见了,照样在账本上记着"张婶,柴半袋",后面画了个小圈。
开春时,对门搬来对小夫妻,男的跑运输,女的在超市上班,总忘带钥匙。有回女的加班到半夜,钥匙落家里了,站在楼道里哭。赵桂芝被哭声吵醒,披件棉袄开了门,"咋了这是?"听完缘由,往她手里塞了把钥匙,"我这后屋有张折叠床,先对付一晚,明早让你当家的回来开门。"那女的过意不去,第二天送来箱牛奶,赵桂芝收下了,转身给隔壁楼的孤儿小伟送去了半箱,"长身体呢,多喝点。"小伟妈走得早,爸在外地打工,赵桂芝总给这孩子塞点吃的,有时是块面包,有时是个煮鸡蛋。有人说她"装好人",她听见了,照样在小伟放学经过时,喊住他:"过来,这饼干拿着。"
小卖部的生意不算红火,但够糊口。老周在小区当保安,工资不高,俩人省吃俭用,供着在外地读大学的儿子。赵桂芝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那件蓝布褂子洗得发白,袖口磨破了边,她缝了两针继续穿。但给儿子寄生活费时,从不含糊,每次都多塞两百,附张纸条:"别省着,吃好点。"有回儿子放假回来,带了件新毛衣,"妈,你试试。"她穿上身,对着镜子转了转,眼眶红了,"挺好,就是太浪费钱。"嘴上这么说,第二天就穿着去小卖部了,有人问:"新毛衣啊?"她笑得眼角堆起皱纹:"嗯,儿子买的。"
夏天暴雨,小区下水道堵了,积水漫到台阶。赵桂芝的小卖部地势低,水往里灌,她和老周一盆盆往外舀水,浑身湿透了,像落汤鸡。对门的小夫妻来帮忙,王婶站在二楼阳台看,"你说她这破店,淹了也活该,早该拆了。"赵桂芝听见了,手里的盆没停,水溅在脸上,分不清是雨还是汗。等水退了,她蹲在地上拾掇泡坏的饼干,老周叹口气:"扔了吧。"她摇摇头,"还能吃的,吹吹就好了。"后来把这些半干的饼干装了袋,送给收废品的老李,"给你家孙子当零嘴。"
儿子放暑假回来,带了个女朋友,是城里姑娘,穿得时髦。赵桂芝紧张得手都不知道往哪放,杀了只老母鸡,炖了锅汤,又炒了满满一桌子菜。姑娘挺大方,一口一个"阿姨",还给她买了条丝巾。饭后儿子偷偷跟她说:"妈,小雅说你人挺好的。"她摸着那条丝巾,滑溜溜的,心里像喝了蜜,"只要你们好好的就行。"晚上王婶又来串门,看见丝巾,撇撇嘴:"城里姑娘就是会来事,说不定背后笑你土呢。"赵桂芝没接话,把丝巾叠得整整齐齐,放进衣柜最上面的盒子里。
秋末时,小区要统一规划,小卖部得拆。老周急得睡不着觉,"这拆了,咱靠啥活?"赵桂芝倒淡定,"拆了就拆了,我去菜市场摆摊,卖个蔬菜水果啥的。"真到拆那天,她站在空荡荡的柜台前,摸了摸玻璃上的划痕——那是小伟小时候不小心用石子划的,当时她还骂了句"这孩子",眼里却没真生气。拆迁办的人来清点东西,看见那本旧账本,"这破本还留着?"她赶紧抢过来,"留着,有用。"
摆摊的日子比开小卖部辛苦,天不亮就得去批发市场进货,扛着沉甸甸的菜筐,腰都直不起来。老周心疼她,"要不我辞了保安,跟你一起干?"她瞪他一眼,"瞎折腾啥,你那工作稳当。"有回她在市场被个小贩欺负,说她占了他的位置,推搡着把她的菜摊撞翻了,土豆滚了一地。周围人围过来看热闹,有人劝,有人笑。她没哭,也没吵,蹲下去捡土豆,一个个擦干净,放回筐里。那小贩还在骂骂咧咧,她抬头看了他一眼,"差不多行了,都是讨生活的。"